乌镇节日

[编辑]

过去桐乡乌镇一带的“出会”习俗是相当盛行的,一年四时八节,要出各式各样的“会”:正月灯会、三月庙会、四月“青苗会”、五月“瘟元帅会”、七月“城隍会”、还有什么“周仓会”,总管会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元 宵 走 桥
时间:正月十五元宵节
介绍:乌镇除了吃元宵、迎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走桥的习俗。乌镇镇内有一百余座桥,很早的时候, 就有走桥健身、祈福的习俗。
导游:元宵节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
远远看去,煞是壮观。走桥必须走过至少十座桥,忌走回头桥,所以开始走时心中必须有个计划。

        市
时间:从清明节开始,约半个到一个月
介绍:香市这一民间风俗在乌镇流传已久,茅盾先生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是极富民间特色的民情风俗活动。
主要活动:瘟元帅会庄严隆重;蚕花会热闹非凡;踏白船水上争雄;上高竿惊险刺激;水上船拳捉对厮杀;水乡婚礼则成为“乌镇是恋爱天堂”的最好诠释。

瘟 元 帅 会
时间: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介绍:瘟元帅原是一位秀才。一天深夜,他正在读书,忽然耳闻井边两个瘟鬼谈话,说要在井中施放瘟药。天明,有人来井中汲水,秀才百般劝说,那人就是不相信。无奈之下,秀才纵身跃入井中示警。人们把秀才搭救起来以后,发现尸身浑身铁青,显然是中了剧毒。为感谢秀才舍身救人的义举,人们就在附近修真观里塑了一尊神像以表纪念。天上玉帝闻讯,敕秀才为总管瘟鬼的瘟元帅,长享祭祀。秀才跳井示警的那天是五月十五日,所以迎瘟元帅会的日子也定在那一天。
主要活动:瘟元帅脸孔铁青,秀才模样,平时住在修真观第三进的偏殿里。迎会时,人们用轿子把他抬出来,在街上巡游一番,请他把街上游荡的瘟鬼捉进事先准备好的瓮里。

水 乡 婚 礼
乌镇旧俗婚嫁由父母亲友作媒议婚。先是两家至探门门第,谓之“问名”。双方合意,互 换庚贴,称之“定亲”。之后还有“求吉”、回吉“的过程。迎亲时,以彩与鼓乐迎娶新娘入堂,行交拜礼后,携入洞房,亲朋齐贺,主人设筵大宴宾朋,酒罢亲友多赴入洞调笑新入,谓“闹房”。次日新人相偕回嫁,谓“吃回门酒”,当日偕回,婚事遂毕。

水 龙 会
时间:每年的农历五月廿日,黄历上是大分龙日
介绍:乌镇的救火会组织严密,分式明确,当年两镇共有26坊,有的单独,有的联合建立“龙房”和救会会。龙房里放着各式水龙和相应的灭火器具。还有各坊的有专人负责的“接锣手”。一有火警,当事人或邻居就得鸣锣或敲面盆,接锣手马上“接锣”外传,就这样飞跑着一坊坊传下去,很快就传遍全镇。最老式的水龙是在腰圆式的大木桶内安置用点铜(铜和锡的合金)做的一个水(气)室和两个唧筒,以唧筒为支点,用一根大木杠连接唧筒的活塞杆。当木桶里挑满水,由多人上下掀支木杠,将水唧入水室,水压增大后,即可装上水苗子(俗称龙头)喷水。直接在水室喷口接上喷射的水苗子叫“硬龙头”,可以上下左右旋转,用于近距离喷水灭火。装上纱带,再在纱带上装上水苗子的叫“软龙头”用于远距离喷水灭火。为了防止纱带在地上遭人践踏,就一人一叉,将纱带叉起。水苗子本身份量不轻,充水时更重,所以必须有相当膂力的青壮年担当。配有正副两人,以备替换接力,还可观察四周,以防被大火包围。
  除了叉子,配套灭火器具还有鸣锣开道的铜锣,挑水的担桶和扁担,拆屋切断火源的挠钩和斧头,登高的竹梯,晚间照明的火葫芦和手电筒,以及旗幡和救火人员穿戴的铜盔、藤帽等物,必须配套齐全,缺一不可。        
  救火会经费由地方自行捐募,参加人员都是坊里店晨热心公益的青壮年,是全义务性质,有事则聚,无事则散。后台是当坊士绅,领头人称龙头,一般就是掌水苗子的正手,也须是威德自重的人。尤其可贵的是,日军纵火后,当坊救火会不顾危险,照样出龙救火。救火会讲的是义气,锣声就是命令,不管寒冬酷暑,风霜雨雪和深更半夜,或是家中有重在事情,闻警立即出动,奔赴龙房集合。抬龙不管人员是否到齐,抬起水龙就走。锣手开道,一支救火队伍在奔向火场中迅速形成,各守岗位,先后有序。锣手敲着急锣,引着队伍奔跑前进,行人纷纷让道。
  水龙一到现场,由龙头指挥,水龙抬到哪里,一应人等紧以哪里,由于平日训练有素,所以忙而不乱。
  每年的农历五月廿日,黄历上是大分龙日。这天下午,各坊水龙聚合在西寺白场上演试一番,谓之“演龙”,比的是队伍气派,动作迅猛有序,射水远近高低。但无规则也不分名次,更无奖励,却人人出力,个个争先。全镇男女老少都得赶去看热闹。    

乌 镇 城 隍 会
        时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
        在众多的“会”俗中,除了庙会,就属“城隍会”最闹猛了。乌镇的城隍会除了迎神扮鬼迷信活动外,还有各街坊的“抬阁”和“地戏”节目。出会那天,人们用16人大轿,将城隍庙里身穿神袍、面施彩粉的的城隍木像,抬出来,先到西栅一座无主的荒坟滩上祭祀一番,然后便上街周游。整个出会队伍由一个“鬼保长”引路,接着便是鸣锣开道的先遣,轿子前面打出“肃静”、“回避”的木牌。轿子后面是各街坊的“抬阁”、“地戏”节目。那些向城隍爷许过愿的人家,就叫一个儿童扮成“犯人”跟在队伍最后这样一支由近百人组成队伍沿街行走再加上街道两边观看的人群,真是前呼后拥,盛况空前。
        出会中的"抬阁"节目,是最精彩的四个精壮的汉抬着游行的彩台,上面坐着或立着穿上做戏头的童男童女,扮演观众喜闻乐见戏文角色,有许仙和白娘娘、牛郎和织女、小放牛、吕纯阳等等。彩台的四周挂着琉璃彩珠,打上灯彩,"地戏"的角色则由大人扮演。他们也戴做戏的节目都想出奇制胜,所以"抬阁"。"地戏"年年花样翻新,争奇斗艳。有一年出会,某街坊扎了一台别出心裁的小放牛"他们用平板抬着一只浑身雪白的小白牛,牛角上扎着红绿相间的彩球,牛背上坐着一个扎小辫子的牧童,辫子上还特意装了一串闪闪发光的五彩电珠,牧童的手拿一枝短笛横放嘴边,好象吹着一首牧牛曲。这台节目新奇别致得观众得观众的连声喝彩。 "扮犯人"则是带迷信色彩的活动:家中有人生病,求医吃药无效,迷信的人就去向城隍爷许愿出会时,派家中儿童扮作"犯人",随出会队伍绕市一周,以示"赎罪"。民间认为,这样做神就会让病人好起来。 茅盾九岁时候,曾扮过一次这样的"犯人"。那是分父亲 、生病的时候,他的祖母多次提出要去城隍庙许愿,都被他父母拦阻了。到他父亲卧床第二年夏天,老人见儿子病势严重,也不管家里人反对,自己到城隍庙里许了愿,让孙子在出城隍会时扮了一次"犯人"。
        茅盾晚年回忆这件事时说:"这是乌镇当时的迷信。""我虽然当一次'犯人,父亲的病却未有一丝的好转。'"当时整个出会队伍要在乌镇四栅游一周。由于四个栅头街道都较长,往往需周游两天,第一天先到西栅、北栅;第二天再到南栅、东栅。
        出城隍会的风俗何年开始,已无从查考。据民间传说,出于明朝。因为朱元璋的父母死于兵荒马乱之中,尸骨已无法寻找。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表示对父母的悼念,就下了一道圣旨。叫各地每年七月十五日,抬了城隍爷到那些无主的荒坟草滩上去祭悼一次。于是,这种祭悼活动,慢慢就形成了出城隍会的风俗了。

本条目最后由 jingchang 更新于2010-03-23 14:22:25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